磁盘空间不足。 磁盘空间不足。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新闻资讯-煤化工应用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

* 来源 : 转载 * 作者 : admin * 发表时间 : 2022-09-21 11:19:47 * 浏览 : 3605


9月20日上午,“这十年”系列新闻发布会·应急体系建设专场发布会在海埂会堂召开,介绍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图片

赵嘉 摄




十年来,省应急管理厅整合优化职能体系,厘清理顺职能职责,建立完善协调运转机制,危急时刻冲锋在前、大战大考奋勇担当,全力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有效应对各类灾害事故,最大程度减少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全省生产安全事故总量和因灾死亡失踪人数、直接经济损失逐年下降,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有力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大局稳定。回顾这十年,主要有五个方面成效尤为突出:




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取得新突破

 一是推进应急体系建设。坚持和加强党对应急管理工作的全面领导,强化应急工作的综合管理、全过程管理和力量资源的优化管理,加快推动形成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发挥应急管理部门综合优势和有关部门专业优势,加强统分结合、防救协同、上下联动,建立风险联合会商研判、防范救援救灾一体化、扁平化应急指挥机制等,增强应急管理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全灾种、大应急工作格局基本形成。

 

二是提升应急管理效能。及时调整优化各级安全生产委员会、自然灾害应急管理委员会、减灾委员会、防汛抗旱指挥部、森林草原防灭火指挥部、抗震救灾指挥部等协调议事机构及其办公室的组织体制、职能职责、运行机制,强化应急部门统筹协调、指挥调度、督导检查、考核评估等综合职能,逐步理顺“统”和“分”的职责关系、“防”和“救”的责任链条,统筹推进、齐抓共管、高效配合的工作格局更加完善。

 

三是健全协同联动机制。加强与水利、林草、自然资源、地震、气象等有关部门和解放军武警部队的密切协作,加强与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的配合协调,建立军地协调联动预案对接、灾情通报、力量联建共用、兵力需求提报、军地抢险救灾应急指挥协同、常态业务协调联络等6项机制,有效处理好应对处置灾害事故时的统一指挥和分级负责关系。健全完善自然灾害联席会议制度,积极推行应急、林草、公安、森林消防部门在防火期联合办公、联合值班值守制度,建立防汛“1262”气象预报、洪水防御预报和直达基层的预警“叫应”机制,全省应急管理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完善。


安全生产本质水平迈上新台阶

一是健全完善责任体系。出台《中共省委 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省安全生产条例》《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实施细则》等一系列安全生产法律、制度和规范性文件,进一步明确了党委、政府安全生产领导责任,完善和细化各级各有关部门安全生产监管责任。每年与各州(市)人民政府和省安委会重点成员单位签订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严格安全生产督办、约谈、通报、问责等制度,不断倒逼安全生产责任落实。

 

二是严格精准监管执法。加快推进应急管理综合执法改革,加强基层安全监管队伍建设,配齐配强监管执法专业力量和执法装备。持续加强和规范安全监管执法,建立安全生产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干部监督信息沟通、失职问责线索移交等制度,加大违法违规行为查处力度,采取“双随机”“四不两直”“暗查暗访”等方式开展监督执法,严厉打击安全生产违法违规行为。

 

三是深化推进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安全工程三年行动、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把贯彻落实国务院安委会“十五条硬措施”细化量化为69个项目,深化国务院安委会考核巡查和督查检查发现问题隐患整改,深入组织安全生产大检查,扎实开展煤矿安全生产“五个专项行动”,持续推进非煤矿山改造升级,做好工贸行业安全生产专项整治“百日清零行动”,深入推进危化品、城镇燃气、自建房安全“三个集中整治”,强化建筑施工、道路运输、民航、铁路、民爆、消防等行业领域安全风险防范,大幅提升防控重大安全风险的能力。


防灾减灾救灾能力迈出新步伐

一是基层综合减灾能力不断提升。加强基层社区灾害风险网格化管理,开展常态化隐患排查治理。推动开展灾害风险隐患信息报送工作,做到灾害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持续推进防灾应急“三小工程”,累计为全省1300余万户家庭发放防灾应急小册子,为860余万户家庭发放小应急包,支持各地结合实际,组织开展防灾应急小演练。

 

二是自然灾害防治能力明显增强。统筹实施自然灾害防治九项重点工程,组织开展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推进大江大河和中小河流治理,实施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山洪灾害防治、重点火险区综合治理、平安公路建设、农村危房改造、地震易发区房屋加固等一批重点工程,城乡灾害设防水平和综合防灾减灾能力明显提升。

 

三是救援保障能力不断增强。推进“数字应急”建设,横向打通公安、自然资源等12个部门网络链路,扩容省州县三级指挥信息网络带宽,部署应急管理部VSAT卫星二级网管系统,为16个州(市)配备VSAT卫星移动平台,为60个高风险县配备高通量卫星通信移动平台,为全省1225个乡镇配备天通卫星电话,搭配建设3套移动基站,协调布设19架航空应急救援直升机,确保灾害发生时能及时开辟空中救援通道。


应急救援救灾能力展现新面貌

一是队伍建设稳步发展。构建以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为骨干力量,驻滇解放军、武警部队和民兵预备役为突击力量,抗震救灾、防汛抗旱、安全生产等专业救援队伍为基本力量,企事业单位专兼职队伍、社会应急力量等为辅助力量的应急救援队伍体系,全省共建成2600余支共11万余人专兼结合救援队伍。

 

二是灾害应对准备充分。组织防汛抢险、森林草原防灭火、地震灾害等演练,提高应急预案科学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化紧急运输保障,推进应急救灾物流枢纽和配送系统建设,统筹铁路、公路、水运等基础物流设施建设,完善多方协同的物流网络,提升应急运输能力。加强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设,健全完善物资调运、调拨、发放机制,优化物资储备库布局。完善军地抢险救灾协调联动机制,强化信息互通、资源共享、需求对接、行动协同,形成应急救援合力。

 

三是避险能力不断提高。2012年至2022年,全省创建245个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328所国家级和省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共建成5054个应急避难场所。投入17.94亿元实施预防和处置地震灾害十项重点工程;投入135亿元救灾资金,救助7千万余受灾群众;采购4.91亿元省级救灾储备物资,建成救灾物资储备库138个,储备救灾物资36个品类将近129.64万件,可基本满足转移安置100万人次应急需求。2018-2021年因自然灾害死亡失踪人数、倒塌房屋数量、直接经济损失占GDP比重均值,较2013-2017年均值相比分别下降74.64%、87.89%、35.86%、62.25%。


应对处置事故灾害取得新进步

一是迅速启动应急响应。严格落实24小时值班和领导带班制度,做到第一时间核报信息、调集队伍、跟踪进展、赶赴现场、指导救援。2012-2022年,先后启动45次救灾应急四级响应,26次救灾应急三级响应,7次救灾应急二级响应,3次救灾应急一级响应,第一时间派出工作组深入灾区一线指导做好人员搜救、群众转移安置、救灾物资调运发放等工作,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二是高效处置事故灾害。全省应急管理队伍以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为己任,坚持全年365天、每天24小时应急值守,一旦发生灾害事故,闻令而动、科学处置,在急难险重任务中展现新时代党和人民的“守夜人”的政治担当。2012年至2022年,有效应对处置了昭通鲁甸“8·03”6.5级地震,普洱景谷“10·07”6.6级地震、昆明“7·19”城市内涝、德宏梁河“7·25”光坪锡矿塌方事故、“11·03”金沙江白格堰塞湖溃堰过境洪水、临沧凤庆“11·26”隧道突泥涌水、大理漾濞“5·21”6.4级地震等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森林火灾起数逐年下降,特别是上轮防火期处置森林火灾仅13起,发生起数为1951年以来历史最低,有力保护了全省森林草原资源安全,维护了的绿水青山。

 

三是全力投入疫情防控。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会同有关部门建立物资快速调拨机制,做好疫情防控检查点、隔离点、安置点救灾物资保障工作,累计动用帐篷、棉被、折叠床、彩条布等20类31.7万件,价值7134万省级救灾储备物资,督导景洪市、勐腊县、芒市、盈江县、陇川县、瑞丽市等边境县市做好外防输入工作,统筹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安全,创新制定八项措施,服务“六稳”“六保”大局。


图片
2021年5月26日,昆明市预警信息发布终端发出地震预警。 昆明市防震减灾局 供图



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防震减灾工作。2012年,省政府实施“继续推进预防和处置地震灾害能力建设10项重点工程”,为全面提升防震减灾综合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2018年以来,5次省委常委会、专题会,14次省政府常务会专题听取汇报,研究部署防震减灾工作。


各级、各部门切实扛起责任狠抓工作落实,防震减灾救灾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完善,地震监测预警能力显著提升,震灾风险防治和灾害应对处置能力全面提高,公共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全省防震减灾救灾工作取得开创性、示范性的成就。




重大地震灾害处置有力有效

十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级、各部门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有力有效应对处置了鲁甸、景谷、墨江、漾濞等29次5级以上地震灾害。2014年鲁甸6.5级、2014年景谷6.6级、2021年漾濞6.4级地震发生后,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领导第一时间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要求做好人员紧急搜救、受灾群众安置、灾情核查、震情监测预警等工作,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统一调度,省政府工作组第一时间赶赴灾区指导,取得了抗震救灾的重大胜利。2015年春节前,习近平总书记亲临鲁甸地震灾区,看望干部群众,检查指导恢复重建工作。鲁甸地震抗震救灾受到省委、省政府表彰,经验多次在全国推广。漾濞地震是应急管理体制改革后省应对处置的第一次6级以上强震,综合应急协调、救灾力量调度、救灾物资调配等高效有序,漾濞地震成功应对被应急管理部评为2021年全国应急救援十大典型案例。


防震减灾救灾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完善

2019年,成立省政府主要领导任主任的自然灾害应急管理委员会,进一步健全完善防震减灾救灾体制机制,完成各级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划转。在“大应急”体制下,防震减灾救灾工作体制机制更加顺畅,更加注重灾前预防,更加注重综合减灾,更加注重灾害风险管理,更加注重发挥市场机制和社会力量作用,统与分更加协同,防与救更加高效。省地震局深化改革,整合内设机构和事业单位,成立8个地震监测中心站,全面推进业务转型升级,市县地震工作队伍稳中有进,能力不断提升,构建起上下贯通、横向协同的防震减灾救灾工作格局。


地震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主动争取将地震预警工程纳入全国“先行先试”,分管副省长任组长的预警项目建设领导小组高位推动。提早出台《省地震预警管理规定》。建成由1660个台站、1个预警中心、16个信息发布平台、746套预警终端组成的预警系统,具备向1000万电视预警用户发布地震预警信息的能力,2021年6月率先在全国投入试运行。漾濞6.4级地震后在全国首次实现地震预警终端报警和大规模电视预警,取得了减灾实效。2021年,预警项目攻关团队被评为全国应急管理系统先进集体。

 

建成测震、电磁、重力、形变、流体500多个定点台站1100多个观测项目的数字化地震监测台网,全省地震监测能力达到1.8级。创新建立“三级组织”“四道防线”的震情跟踪工作责任体系,健全覆盖到乡镇的“三网一员”队伍和群测群防工作模式,不断实践探索丰富了长中短临渐进式预报模式的内涵,较好地把握了地震趋势。圆满完成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建党100周年、高考等重大活动和特殊时段地震安全保障。全省地震监测预报质量连年保持全国前三名。省地震局连续4年被中国地震局考核为优秀。


全社会抵御地震灾害风险能力显著提升

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省“十四五”防震减灾规划》。各级、各部门协同配合,落实落细2018年全省地震应急防范准备工作整改方案66条措施和2022年全国地震灾害防范应对准备检查对接反馈整改工作方案44条措施,救灾物资储备更加充足,应急响应更加迅速,指挥协调更加高效,保通保障更加有力。


修订地震应急预案、重特大地震灾害应急处置工作方案等,在“云震应急·2022”演习中得到了有效检验。全面加强10年尺度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防震减灾工作,每年开展重点危险区灾害风险预评估。举办80期地震应急“第一响应人”培训,组建10支培训教官团队,不断提升基层应急处置能力。

 

组织开展地震灾害风险普查,编制58个县1∶5万活动断层图和全省1∶25万地震构造图,完成602个钻孔数据整理、300万平方米房屋建筑抽样详查、76个历史地震灾情调查、56万余条房屋设施抗震设防信息采集,基本摸清了全省地震灾害风险底数。全面施行第五代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加强重大建设工程和生命线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监管,实现超限高层、重要公共建筑抗震设防审查全覆盖。


应用减隔震技术建筑工程达5000余栋,约占全国总量的70%,2019年以来新建的医院、学校、幼儿园等重要建筑全部采用减隔震技术。大理、玉溪农村地震保险试点工作成效明显,云龙、通海、漾濞等6次破坏性地震赔付1.2亿元,惠及58485户农户。


科技创新、公共服务

向更广领域更高水平拓展

全力推进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项目建设,省政府成立由分管副省长任组长的项目领导小组,配套项目经费1亿元,支持建设2个基地、6个中心站业务基础设施和868个野外观测站点。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签订人才培养和科技合作协议,建成2个院士工作站,增强地震监测和科技创新能力。承办的“发展中国家地震学与地震工程培训班”被商务部列为经典援外培训,与东南亚国家的地震科技合作不断深化。

 

推进省、市、县三级地震部门政务服务、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互联网+监管”、权责事项等4个清单的编制工作,制定印发公共服务事项和产品清单,防震减灾公众服务、专业服务、决策服务、专项服务等能力显著提升。

 

联合印发《省“十四五”防震减灾科普工作规划》,召开全省防震减灾科普大会。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六进”活动3000多场次,定期举办全省防震减灾科普讲解大赛、中学生防震减灾知识竞赛等活动,持续开展防震减灾教育进校园“五个一”活动。地震、教育、民委、科协联合开展“地震科普 携手同行”主题活动,覆盖全省6300所中小学校。突出多民族特色,创作防震减灾科普民歌6首,影视歌曲、视频动漫等50余部(册),发放图书、音视频、挂图等215万余份(册),社会公众防震减灾意识和技能稳步提升。


图片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消防救援队伍在防范重大安全风险、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上当先锋、打头阵,为预防火灾和减少火灾危害,保护公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公共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这十年,死亡3人以上10人以下的火灾,由上一个十年的23起减至15起,下降了34%;未发生死亡10人以上的火灾,消防安全形势保持稳中向好。主要成效是:




消防法治体系建设日趋完善

省人大常委会2次修订《省消防条例》并开展执法检查,省政府出台《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专职消防队伍管理办法》等5部地方政府规章,先后制定《消防安全责任制实施办法》等12份规范性文件和13个地方行业标准,省政府常务会审议发布了省“十三五”“十四五”消防事业发展规划,为消防工作提供了法治保障。

 

消防工作纳入全省综合考核评价体系,逐年与州(市)政府和39家省直行业部门签订消防工作目标责任书,成立消防安全委员会,制定完善消防安全委员会议事规则,推动落实部门联席会议、行业信息互通、突出问题通报等工作制度,各级消防安全委员会议事协调作用发挥明显,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单位全面负责、公民积极参与的消防工作体系运行更加顺畅。


重大消防安全风险有效化解

深入开展消防安全专项整治三年行动集中攻坚,接续推进大型商业综合体、高层建筑、文物古建、电动自行车、“城中村”、出租房等不托底场所(领域)整治工作,全面实施重点单位标准化管理达标创建、管理人素质提升和特殊群体精准帮扶计划,聘请第三方机构对852家行业示范单位和全省所有“四名一文一传”场所进行联合会诊,主动服务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火灾隐患整改,省、州、县3级先后挂牌督办2404处重大和区域性火灾隐患并全部整改销案,火灾隐患去存量、控增量的工作成效不断显现。

 

持续加大消防监督执法力度,创新构建消防安全信用监管体系,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消防监管工作,全省消防安全环境得到有效净化。这十年,全省各级消防救援机构累计检查社会单位293万家,督促整改火灾隐患1157.6万余处,实现全省连续8年未发生重大以上火灾事故。


综合应急救援能力大幅提升

新建高层、地下、道路交通、水域、山岳、石油化工等典型灾害事故专业救援队35支,依托消防救援队伍在省、州(市)、县三级建成地震灾害消防救援专业力量,专门组建国家山岳救援昆明大队,救援力量体系日趋完善。配齐配强各类救援装备器材,建成应急通信指挥系统和智能化接处警系统,全省消防车从1041辆增加到2146辆,各类灭火救援装备从22.4万件套增加到37.5万件套。

 

常态化开展岗位大练兵、技能大比武、业务大培训,定期组织地震、化工等大规模跨区域实战演练,救援攻坚本领更加过硬。特别是改革转制后,面对“全灾种、大应急”新要求,探索建成全国首个智能化急流模拟水域救援训练基地,大力建设国家地震救援搜救犬培训基地,科学布局、扎实推进山岳救援“一中心六基地”建设(国家山岳救援昆明大队和昆明、昭通、大理、丽江、迪庆、怒江6个省级山岳救援分级实训基地),先后为全国、全省输送超过2000名专业救援人才。

 

这十年,全省消防救援队伍成功处置各类灾害事故23.5万起,疏散营救被困人员31.9万人,抢救保护财产价值61.89亿元,圆满完成了文山麻栗坡“9·02”特大山洪泥石流救援、临沧“11·26”隧道突泥涌水处置、大理漾濞“5·21”地震救援等急难险重任务,为维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作出了应有贡献。


社会消防安全基础有效夯实

全省消防救援站从167个增加到295个,市政消火栓从2.2万个增加到5.4万个,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布局进一步优化。基层消防安全纳入网格化管理,新建重点单位、社区(村)微型消防站2.6万个,社会消防服务蓬勃发展,消防宣传广泛深入,公众消防安全素质明显提升。

 

全省已有注册消防工程师632人,消防设施操作员近4万人。特别是针对改革转制后基层消防安全治理的薄弱环节,在完成796支乡镇专职消防队事业编制法人登记的基础上,今年8月8日,省政府常务会审议通过了《加强基层消防力量建设工作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2年内在全省城市消防救援站保护范围之外的1134个乡镇(街道)全面建成“一队一站”,新增消防事业编制人员725名,新增合同制消防员2575名,并赋予乡镇消防工作站部分行政执法权,以消防力量建设为牵引推动基层消防安全治理迈出新步伐。年内,将召开全省基层消防力量建设现场会,推动《方案》落实落地。


消防队伍改革发展卓有成效

按照党中央和国务院有关决策部署,全省消防救援队伍以最坚决的态度完成改革转制、授衔换装、落编定岗,有序完成消防审验职能移交,稳步推进公共聚集场所消防告知承诺制等12大项40小项改革任务,在全国率先出台并落实队伍职业保障政策,国家层面部署的改革措施在全部落实落地。


改革转制后的消防救援队伍主动融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先后制定出台优化营商环境、减轻企业负担、提高消防安全服务保障水平等系列工作措施,联合省级有关部门建立大型活动和警卫勤务安保协作、强化火灾事故调查和追责协作、消防车通道治理联合执法等工作机制,深入实施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消防守护”计划,主动跟进涉疫场所和复工复产企业消防服务,以涉疫场所“零火灾”、灭火救援“零失误”的工作业绩树立了“火焰蓝”良好的为民形象。